學習的未來

這個世界在過去兩百年先後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與二十世紀的資訊革命。每一次改變都比前一次更快速也更劇烈。如果再把二十一世紀算進來,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經驗在過去十二年的改變可能已經超越整個二十世紀了。

在過去,教育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主要管道。學校提供世界知識的樣本,學生藉由學習這些樣本理解世界的真實樣貌與運作規律。但是當世界變化越來越快,總會來到一個臨界點: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畢業那天就已經失去代表性了。

其實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間過了那個臨界點。在台灣,目前四十五歲以上的這群人大概是最後一個能夠以二十幾歲時在學校學到的一技之長從事某種工作直到退休的世代。再之後的世代已經不太可能用這種方式適應世界了。

世界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穩定,工作也一樣。快速變化的世界每年都會帶來新型態的工作,而這些工作過了幾年又會因為快速變化的世界而消失。要適應這個世界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讓自己的成長跟得上世界的變化。

另一方面,能夠依賴一技之長穩定過日子的最後一個世代面對加速改變的世界卻感到越來越陌生。這就是為什麼越多越多的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當公務員;那是他們以過去的經驗面對現在的世界唯一還可以理解的部分。

過去我在大學講課與演講,都會順便問一下學生被父母期待或要求當公務員的比例。這比例從 2001 年的不到三成上升到 2011 年的超過七成。學生則因為被夾在來自舊世界的期待與來自新世界的不確定性之間而感到焦慮。

如果世界的變化快到你不可能預期三年後你需要什麼知識,你要如何學習?學習的未來必須反映世界的未來,最好的方式是回歸學習的本質:確保學習的經驗可以類化回真實世界。傳統為了外在目標學習的態度是完全派不上用場的。

有未來性的學習是這樣的:以敏銳的觀察力幫助自己注意到世界的變化,以強烈的好奇心引導自己獲取理解這些變化所需要的知識。這樣建立起來的知識網路會更綿密,磨練出來的學習策略也會更有適應力。

教育的價值也必須以此基礎重建。直接幫助學生升學或獲得就業技能是沒有太多價值的,因為學到的很快就會被遺忘或過時。如果能將主動的觀察力與好奇心以知識連結起來,那麼就算學到的知識舊了仍會是持續累積新知識的基礎。而學習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認知策略也可以類化到新的學習情境。

最後,別忘了我們生活的社會很保守。年輕的世代與其期待完美環境,不如務實地利用不完美環境裡的資源建立終身學習的心態與方法。年長的世代與其一成不變過一生,不如把握有限的人生重新認識世界。

(原發表於 2012-05-10 WIRED.tw。)

延伸閱讀:記憶的未來書寫的未來閱讀的未來旅行的意義